茶,是徐霞客旅行考察中的必備品。在《徐霞客游記》中,有關(guān)茶事的記載就有70多處,每到一地,他都十分關(guān)注所在地的產(chǎn)茶情況和茶的品質(zhì)。明崇禎九年(公元1636年),徐霞客出游西南。十一年,入大理白族自治州境,游蹤遍及大理所轄十縣市,時跨三年,歷時八月。
在2021年5月17日中國旅游日前夕,大理州向江蘇省江陰市捐贈的兩株具有60年樹齡的感通茶樹,在徐霞客故居仰圣園落戶。
據(jù)大理州徐霞客研究會會長楊慶春介紹,徐霞客在大理旅行考察的地方,如今已有近二十處列入國家級或省級風(fēng)景名勝區(qū)和自然保護區(qū)。
白族三道茶
徐霞客在《滇游日記》中多次提到大理的茶藝,游大理期間,曾兩次上雞足山,在雞足山停留了5個多月,詳細記錄了他在雞足山過元宵節(jié)時的品茶盛況,“宏辦諸長老邀過西樓觀燈……樓下采青松毛鋪籍為茵席,去桌跌坐,前各設(shè)盒果。注茶為玩,初清茶、中鹽茶、次蜜茶”。雖與現(xiàn)在白族三道茶有所不同,但可見早在明代,大理就已經(jīng)把三道茶作為招待貴賓的一種方式了。
在唐代南詔國初期,唐《蠻書》中記載到:“蒙舍蠻以椒、姜、桂和烹而飲之”,這便是早期三道茶的雛形。
白族三道茶,第一道茶為“清苦之茶”,色如琥珀,滋味苦澀,故而謂之苦茶。
第二道茶為“甜茶”,飲完第一道茶后,重新置茶、烤茶、煮茶,放入少許紅糖、乳扇、桂皮等,味甜。
第三道茶為“回味茶”,茶盅中放蜂蜜、炒米花、花椒、核桃仁,甜、酸、苦、辣,各味俱全,回味無窮。
一苦二甜三回味,也蘊含著人生“一苦二甜三回味”的哲理。
感通茶
自古“深山藏古寺,古寺出名茶”,“感通茶”最早就產(chǎn)于大理感通寺。
大理盛產(chǎn)感通茶。明嘉靖年間曾任江陰知縣的大理名士李元陽,稱其“性味不減陽羨,藏之年久,味愈勝也。”
崇禎十二年三月,徐霞客游覽了大理蒼山洱海、蝴蝶泉、崇圣寺三塔,在感通寺品感通茶,曾在《滇游日記》中記載到:“中庭院外,喬松修竹,間作茶樹,樹皆高三四丈,絕與桂相似。時方采摘,無不架梯升樹者。茶味頗佳,焙而復(fù)爆,不免黝黑。”
據(jù)傳,感通茶如今成為了大理白族“三道茶”的主茶。
別開生面的大理茶俗
茶,在中國已有數(shù)千年歷史,是中國最早的貿(mào)易商品,西南茶馬古道也由此而來,同時,茶也是古代水陸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。
作為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交叉路口的大理,茶文化更是得天獨厚,早在漢代,大理就有“葉榆焙茗”一說,“葉榆”是漢代在洱海地區(qū)設(shè)置的縣名,“焙茗”即烤茶。
唐代南詔國中期,把宮廷御茶與歌舞表演融為一體,成為了一種禮儀,逐步形成了茶文化。到明清時期,隨著商業(yè)的發(fā)展,大理茶文化也得到進一步發(fā)展和完善。
大理茶俗內(nèi)容豐富,婚禮、祭祀等,茶無處不在,“敬茶”“擂茶”“迎賓茶”“祝福茶”“留客茶”等,客來敬茶,以茶會友,體現(xiàn)了大理人民熱情好客的傳統(tǒng)禮節(jié)。
下關(guān)沱茶、蒼山雪綠、南澗清茶、巍山烏龍茶、云龍碧螺春茶、永平大平坦茶等大理茶品不勝枚舉。
來源:文旅頭條融媒體 記者 林燕文
圖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周磊 錢秀珍
信息貴在分享,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